簡單活動過後感到異常疲倦,這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報。當你在整理床鋪、健步行或完成日常鍛煉後感到疲憊不堪,那就要小心身體可能有點不妥了。
中等強度的運動有助降低心臟病發作和中風的風險。(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心臟病有時會突然發作,引起劇烈疼痛,但大多數情況下,症狀會慢慢出現,令人不時感到胸口隱隱作痛。心血管疾病(CVD)是一系列影響心臟和血管的疾病,症狀因性別而異,因此,可否作出正確的診斷非常重要。幸好,大多數心血管疾病都是可以預防的。
心臟病發作的症狀:男女大不同
坊間一直流傳「男性較容易心臟病發作」的迷思,事實上,這個情況在女性身上出現的機會不相上下。醫學期刊《柳葉刀》的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每年有35%的女性死於心血管疾病。
美國心臟學會指出:「首次出現嚴重的心臟病發後五年內,女性患上心臟衰竭或死亡的風險比男性高出20%。」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部分是由於她們對女性特有的高危因素、病徵及症狀缺乏了解。
男性通常能指出部分或所有心臟病發作的典型症狀,如胸口發悶,但對女性而言,情況就不同了。女性很有可能感覺不到絲毫症狀,或者只會出現一些非典型的症狀。
女性患上心臟疾病時,病徵通常難以察覺,診斷尤其複雜。因此,這些病徵往往未能得到正視。這些病徵有時候會被忽視,又或被誤以為只是小毛病,與心臟疾病無關,例如胃酸倒流、流感、壓力和焦慮等。
以下是值得加倍注意的女性常見症狀:
最近感到疲倦,或出現嚴重疲倦的情況
頭暈
想站起來時感覺快要昏倒。這絕非正常現象,要是還有任何其他病徵,就更加不能掉以輕心了。
氣喘或冒汗
躺下時氣喘加劇,坐起時才有所緩和。即使沒有體力勞動,你亦會氣喘或冒汗,甚或同時出現胸痛和感到疲倦。
頸部、背部或下頜疼痛
如果這些位置的不適感因體力勞動而加劇,直至你停止活動才消失,那就要多加關注了。留意胸部與背部、肩胛骨之間有否出現疼痛。下頜左下側與兩側手臂之間亦然。除此之外,你亦應留意曾否從睡夢中痛醒。
男性和女性的心臟大小和功能
心臟病發作的預警可能早於數小時、數天或數星期前已經出現。及早發現可救你一命。(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數一數二的殺手病,為什麼男性和女性患上CVD時會出現不同的症狀表現和感覺?解剖學和生理學也許能給出答案。
女性的心臟比男性的小。女性心臟中的心房和心室也較小。
女性的心跳比男性的快,但每次泵出的血液卻較少(專家指約少百分之十)。這種情況通常會在我們緊張時出現變化。例如,當女性的脈搏加快時,心臟會向全身泵出更多血液;男性的動脈則會收縮,減少血流量,令血壓升高。
患上冠心病時,男性體內給心臟供血的主要動脈會形成粥樣斑塊(脂肪沉積物)。女性則較容易在心臟的小動脈(又稱為小血管系統)形成粥樣斑塊,診斷和治療上較為困難。
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血壓高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男性和女性有許多共通的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例如:
- 高血壓
- 高血糖水平
- 高膽固醇
- 肥胖
- 糖尿病
- 家族病史和遺傳傾向
- 吸煙
- 代謝綜合症(高血壓、肥胖和高血糖三者並存)
- 高丙類反應蛋白水平(屬炎症徵狀,可與其他心血管風險因素並存)
然而,近期的研究發現,有些高危因素是女性獨有的。
- 患有多囊卵巢綜合症(PCOS)、子宮內膜異位症、妊娠糖尿病或先兆子癇(妊娠期間出現的高血壓)的女性患上冠心病的風險可以很高。
- 女性較男性常感到壓力和抑鬱,這也會影響心臟健康,引致併發症。
- 類風濕關節炎等自體免疫性疾病會導致發炎,繼而損害血細胞,引致粥樣斑塊形成,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研究顯示,睾酮水平較高會增加更年期前和期間高血壓的機會,可能引發冠心病或其他心血管疾病。
降低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儘管男性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更高,但女性在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後的死亡率更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專家認為,簡單改變生活方式已經可以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防止病情惡化,甚或令病情好轉。不妨試試以下的簡單要訣,以降低患上心臟病的風險。
- 保持理想體重。
- 戒煙。
- 保持飲食健康,均衡攝取水果、蔬菜、全穀物和瘦肉蛋白。
- 留意鹽和添加糖的攝取量。避免進食引發或加劇炎症的加工食品,如小麥、糖和加工肉類。
- 避免或減少飲酒。
- 保持心理健康。太極拳、瑜伽或冥想等,都是紓緩壓力和焦慮的絕佳選擇。
- 多做運動、恆常鍛煉。每星期嘗試進行兩次至少30分鐘的帶氧運動。
最後,如對降低患病風險或改善生活習慣的方法有任何疑問,請諮詢你的家庭醫生。此外,不妨多了解一下保障範圍覆蓋心血管疾病的危疾保險。例如,AIA Absolute Critical Cover的保障範涵蓋187項重大疾病、與年齡有關的慢性疾病,如冠心病、心臟病發和中風等。假如你不幸生病,危疾保險能為你把財務影響減至最低,讓你專注目前,安心治病。
參考資料:
BMJ Global Health. 2017. Sex differences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mortality: a global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 of ageing between 1980 and 2010 [online] [於2022年6月16日查閱]
NI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7.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Women: Clinical Perspectives. [online] [於2022年6月16日查閱]
The Lancet. 2021. The Lancet Women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mission: reducing the global burden by 2030. [online] [於2022年8月25日查閱]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20. Women found to be at higher risk for heart failure and heart attack death than men. [online] [於2022年8月25日查閱]
NI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7. Ten things to know about te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 2022. [online] [於2022年6月16日查閱]
WHO.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1.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s). [online] [於2022年6月16日查閱]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2015. Heart attack symptoms in women. [online] [於2022年6月16日查閱]
AHA Journals. 2018. Routine Assessment and Promotion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Healthcare Settings: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online] [於2022年6月16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