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五種常見的中風類型及相關徵兆

2023年5月16日 dot 閱讀時間為五分鐘
疾病 專題 健康身體 心靈愉悅 中風
據世界中風組織統計,在罹患各類中風的人群當中,男女佔比分別為 47% 和 53%。(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中風的發生率到底有多高?《國際中風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於 2017 年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亞洲的中風死亡率遠高於西歐、美洲或澳大拉西亞,各類中風已成為嚴重的公眾健康問題。
 
世界中風組織(WSO)的資料顯示,在全球 25 歲以上的成年人當中,有四分之一人會在其一生中罹患中風。中風已成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每年新增中風人數超過 1220 萬,因中風導致的死亡單在 2019 年便有 655 萬例。
 
中風在醫學上又稱腦血管意外(CVA),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病症,因腦部供血突然中斷而引發,導致嚴重損害腦細胞和腦組織,並且造成暫時性或永久性癱瘓。
 
學會識別相關徵兆並及時應對有助挽救中風患者的生命、避免造成嚴重後果,並且增加完全康復的機會。
 
中風可以分為三大類型:缺血性中風、出血性中風和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我們來瞭解一下各類中風的相關徵兆與誘發因素。

缺血性中風

面部、手臂或腿部麻木(尤其是半身麻木)是缺血性中風的常見徵兆。(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根據 WSO 的統計資料,在全球所有中風病例當中,缺血性中風佔 62% 以上。當腦血管內出現血凝塊而導致供血受阻時,就會導致缺血性中風。缺血性中風又分為以下兩種類型:

血栓性中風

血栓性中風是由於大腦供血動脈內形成血凝塊所致。動脈粥樣硬化(即脂肪沉積物逐漸堆積而導致血管變窄)患者是血栓性中風的高發人群。

栓塞性中風

當身體其他部位形成血凝塊或粥樣斑塊並隨著血流進入大腦時,就會導致栓塞性中風。美國心臟協會(AHA)的期刊上曾發表過一項調查,該調查於 2016 年在 19 個國家開展。據估,大約 28% 的栓塞性中風發生在心房顫動患者身上,心房顫動是一種心律不齊現象。

出血性中風

出血性中風佔全球中風病例的 28%,有關成因是由於血管滲漏或破裂,以致血液溢出到腦組織或大腦周圍並積聚,繼而壓迫周圍的腦組織,造成炎症和血腫,並有可能導致進一步的腦損傷。
 
出血性中風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腦出血,即大腦內部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另一種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通常由頭部外傷引發,導致大腦與顱骨之間的蛛網膜下腔受損。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

如果你的單眼或雙眼突然出現視力下降,應立即呼叫救護車或請人送你到就近醫院求診。(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與其他類型的中風一樣,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會暫時阻斷大腦的供血。但其症狀持續時間通常不超過五分鐘,而且一般不會造成永久性腦損傷。
 
TIA也被稱為「小中風」,雖然症狀通常會自行緩解,但仍需立即就醫,因為這可能是中風的徵兆。醫學雜誌《Continuum》在2017 年發表一篇關於 TIA 診斷與治療的文章表示,罹患 TIA 後中風復發的風險約為 10%。
 
所幸的是,同一研究表明,經過醫療專業人員的診斷和適當治療,高達 80% 的此類風險是可以預防的。

隱源性中風與腦幹中風

經檢查仍無法明確診斷病因的中風可歸類為隱源性中風(即原因不明),也因如此,確定適當的治療方案也頗具難度。然而,改變生活方式,加上接受藥物治療,便可減輕腦損傷,有助康復並降低中風復發風險。
 
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可能發生在腦幹。腦幹直徑大約只有 1.27 公分,控制著中樞神經系統的所有基本功能,任何一種功能都可能因中風而受損。
 
雖然大多數中風患者僅是半邊身體出現症狀,但腦幹中風卻可能會影響全身,使患者無法說話或頸部以下無法活動。

中風的症狀與徵兆

按照 FAST 原則判斷中風症狀並及時應對緊急情況。(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TIA 與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的症狀相似,因為它們都會影響大腦供血。及時求醫是準確判斷所患中風類型的唯一途徑。
 
健康專家建議根據「FAST」原則來辨識相關徵兆。
 
F:面部下垂(Facial drooping)。半邊臉下垂或麻木。中風患者微笑時面部可能出現不對稱。
A:手臂無力或麻木(Arm weakness and numbness)。中風患者其中一側手臂可能無法抬起。
S:言語障礙(Speech difficulties)。中風患者可能說話困難或言語含糊不清。
T:及時(Time)。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就醫。中風後越快獲得治療,康復機會越大。
除了 FAST 原則外,還應注意以下症狀:
  • 意識混亂,如難以理解他人的話
  • 頭暈或喪失協調能力
  • 行走困難
  • 不明原因所造成的突發性劇烈頭痛
  •  
    如果出現上述任何症狀,應立即就醫。
     
    健康的飲食和生活方式有助於降低中風風險。但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和其他心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的人群應向醫生諮詢最合適的預防護理方式。
     
    此外,不妨考慮添置醫療保障,讓自己和家人面對各類中風和其他醫療狀況時亦無須擔心。醫療保險可承擔從診斷到治療的費用,緩解患者的經濟負擔,以備不時之需。
     
     
    參考資料:
     
    JCH,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Hypertension. 2020. 高血壓與中風在亞洲:來自 HOPE Asia 的全面綜述.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 2017. 南亞、東亞和東南亞中風流行病學綜述.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World Stroke Organization (WSO). 2022. 年全球中風情況概要. [網路資料] 來源: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AHA Journals. 2016. 心房顫動相關中風發生率的全球調查.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Stroke Research and Treatment. 2018. 21 世紀中風:負擔、流行病學和生活品質快照. [網路資料] 來源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JACC Journals.《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21. 亞洲心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學特徵. [網路資料] 來源: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Karger Publishers. 2022.《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21.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亞太腦中風組織十周年紀念:亞太腦中風護理和腦中風研究現狀.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CDC,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 2022.《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21. 中風患者科普講義.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Stat Pearls Publishing. 2022.《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21. 缺血性中風.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Journal of Mid-Life Health. 2016.《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2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危險因素綜述.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
     
    Continuum. 2017.《美國心臟病學會雜誌》. 2021.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診斷與治療. [網路資料] 來源 : [online] [於 2022 年 8 月 9 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