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專家教你正確健步行

2022年7月7日 dot 閱讀時間為五分鐘
健步行的正確姿勢包括保持肩膊放鬆。(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健步行方便、實惠,適合任何健康水平的人士循序漸進地建立積極的健康生活方式。每天健步行能為身心健康帶來極大裨益。
 
「做運動麻煩又困難?其實未必。」泰國的瑜伽教練兼武術老師Wanlapa Thongkham表示:「健步行是保持身心靈健康最簡單、便捷且有效的方法之一,即便每次只有短短十分鐘也有效果。無論你生活有多忙碌,應該也不難抽出時間健步行。」

健步行的方法

踏出第一步,去咖啡廳工作時不妨以步行方式前往吧。 (圖片來源)
我們應該走多快?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建議,進行中等強度的有氧運動時,應該要使我們「出汗和心跳加速,能夠說話,但卻沒法唱歌。」
 
印尼的退休針灸師Sadra Sraddha一生熱愛健步行,她補充道:「重點是維持適當的步速,既要帶點挑戰性,但又不至於使自己氣喘吁吁或精疲力盡。最重要是量力而為。」
 
以下四種方法能夠衡量健步行的強度是否足夠:

1. 記錄步數

《英國運動醫學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的一篇研究建議健步行應以每分鐘不少於100步為目標。我們亦可以使用智能手錶或手機的計步應用程式來追蹤每日步數。

2. 注意呼吸

健步行時,呼吸應比散步快。如果你可以持續與人交談而又不會喘不過氣來那就對了。 

3. 留意心率

一般而言,健步行時心率應該會提升到每分鐘約110至120次。提升心率所需的運動強度因人而異,取決於年齡、體重、整體健康狀況、運動習慣及身體質素等不同因素。
 
如果你有任何既有疾病或健康狀況,於進行劇烈運動前應諮詢醫生意見。

4. 維持良好步姿

Sraddha醫生對正確姿勢和健行方法提出以下建議:
 
  • 抬頭挺胸,下頷與地面保持平行,平視前方,避免視線往下。
  • 保持頸肩背放鬆,收緊腹部肌肉。保持動作自然。
  • 微微彎曲手肘,輕鬆擺動手臂。
  • 穩步前行,腳跟較腳趾先著地。

健步行的好處

健步行有助減去多餘體重,改善心血管健康。(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讓健步行成為日常運動的一部分,每天出外走走已經可以改善一系列的身體狀況,助我們維持身心健康。

改善心臟健康

研究顯示,每星期健步行五天對心血管健康非常有益,可以降低患上心臟病或中風的風險,更可以顯著改善靜態心率過緩、促進血液循環和降低血壓

減輕體重

每天健步行亦有助收減腹部脂肪。Wanlapa建議:「如果你想消除腹部脂肪,不妨試試快慢交替走,輪流進行慢步行和急步行能令心跳加快、呼吸更費力。」

鍛煉下半身

恆常健步行亦有助放鬆僵硬的關節,同時增加血流量,以改善關節的活動幅度。事實上,研究證實,每天至少步行十分鐘,即每星期約一小時,對關節炎、長期背痛和受其他疾病影響活動能力的患者有所裨益。

强化免疫系統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中等強度的運動可強化免疫系統,提升身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

改善情緒

專治焦慮症及抑鬱症的心理治療師Gwen Lee表示:「健步行是有效令人保持心情愉快的好方法,尤其是在陽光底下的草地上散步。」
 
在郊野散步可減低身體中皮質醇等壓力荷爾蒙的水平,它們是心臟健康和血壓的嚴重威脅。除此之外,在郊野散步亦有助身體分泌快樂荷爾蒙安多酚,從而減輕壓力和改善睡眠質素

鍛鍊大腦

Lee醫生說:「步行能夠讓思緒漫遊、激發靈感,使人豁然開朗。」每星期健步行三次,每次一小時,可以改善記憶力和腦部功能。

健步行的次數和時長

無論你習慣一人行還是結伴行,都不妨給自己一些小挑戰,例如嘗試新的步行路線,讓每一次的步行都充滿樂趣。(圖片來源:AIA)
「常做運動、身體健康的人士每天應以健步行30分鐘為目標。如果沒有時間,或者身體有任何既有健康狀況,每天10分鐘亦可。」Sraddha醫生說道。
 
對於第一次健步行的人士,Sraddha醫生建議:「開始時慢一點,讓自己熱身5至10分鐘。結束時也慢一點,使肌肉得以放鬆,並進行適當的伸展運動。」
 
與跑步相比,步行的受傷風險較低,但仍有可能會發生意外。即使只是步行,如果路面崎嶇不平,我們仍有機會絆倒。此外,隨著運動強度不斷增加,雙腿亦有可能感到不適。
 
但切忌顧慮太多而錯失健步行所帶來的諸多好處。你亦不妨考慮添置醫療保險,以應付一切突如其來的醫療費用。為自己建立最強後盾以備不時之需,從此踏上健康旅途吧!
 
 
參考資料:
 
 
 
 
NI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9. Walking and Other Common Physical Activities Among Adults with Arthritis — United States, 2019.[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NI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8. Experimental effects of brief, single bouts of walking and meditation on mood profile in young adults.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NI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2. Interacting with nature improves cognition and affect for individuals with depression.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NIH,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 2019. The compelling link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body's defence system.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BM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8. How fast is fast enough? Walking cadence (steps/min) as a practical estimate of intensity in adults: a narrative review.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BM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5. Is there evidence that walking groups have health benefi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BM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19. Even low levels of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lower the risk of death.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CDC, Centres for Diseases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9. Walking as an Opportunity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
 
IJPH, Irani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21.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Outdoor Activities on Mental Wellbeing; Focusing on the Walking Path in Urban Area. [online] [於2022年7月14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