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排毒是指遠離各種電子裝備,以提高整體幸福感。(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數碼排毒的理念曾風靡一時,然而卻逐漸被淡忘。如今,健康專家再度強調,遠離電子設備是一種良好的自我保健方式。然而,如何判斷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時間是否過長呢?
成年人的螢幕時間是否過長並沒有標準的衡量。由於人們每天在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使用智能手機和筆記本電腦,因此要計算這些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可能不太實際。然而,你可以透過一些跡象來判斷何時應考慮進行數碼排毒。
螢幕時間過長的跡象
1.重複性勞損
人們經常在被診斷出患有重複性勞損時才發現自己花了太多時間看螢幕。RSI 的常見症狀包括「短訊頸」和「手機肘」。
- 當你長時間低頭看行動裝置時,就容易出現「短訊頸」或頸部肌肉勞損。
- 「手機肘」亦被稱為「網球肘」,通常是由長時間手持行動裝置引起的肘部肌腱發炎所致。
2.睡眠質量差
數碼排毒旨在減少藍光的照射,因為藍光會干擾人體的生物鐘。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大腦在黑暗環境下會釋放褪黑素,一種讓人感到昏昏欲睡的激素。研究人員發現,電子設備發出的藍光可能會讓大腦誤以為是白天,進而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這種抑制作用會讓你在晚上感到清醒,而非困倦。由此造成的睡眠不足會讓你在第二天感到疲憊、易怒且難以集中注意力。
3.不良飲食習慣
瀏覽社交媒體或追劇等活動可能會在無意中導致無意識吃起零食或暴飲暴食的行為。過度關注螢幕會導致人們攝入過多熱量或延長進食時間。
4.久坐行為增加
在螢幕前花費過多時間往往意味著長時間坐著或躺著,這會減弱進行體育運動的動力。這種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會增加肥胖、心臟病和糖尿病等健康問題的風險。
5.焦慮加劇
經常上網會帶來科技壓力。例如,下班後無法完全「關機」會使人感到困擾。根據《移動媒介與傳播》(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雜誌刊登的一項研究,需要定期查看和回覆訊息會增加壓力和焦慮感。
6.脆弱的自我意識
在社交媒體上花費過多時間會增加攀比的可能性,進而影響你的自尊心。當你將自己與他人進行比較時,可能會開始自我懷疑,從而產生孤獨感和低自我價值感。
線上工作族如何進行數碼排毒
營造一個無數碼設備的空間,有助於你參與非數碼活動,同時改善人際關係。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人們對保持聯繫的需求會帶來一種緊迫感和壓力,讓人不知所措。數碼排毒有助於減少壓力和焦慮,並提升注意力和工作效率。
數碼排毒的最佳實踐方式,如維持的時間和頻率,都因人而異,關鍵在於在提高使用個人設備時的自我意識。以下是一些自我調節的小貼士:
- 設定查看電子郵件和回覆訊息的時間,並在下班期間關閉通知,遠離電子設備。
- 設定工作界限,明確告知他人你的下班時間。
- 將餐廳設為無設備區,藉此促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交流。
- 投身於非數碼活動,例如寫感恩日記或繪畫等。
- 保持活躍,多進行如散步、園藝和烹飪等活動。
- 在聚會中將手機放在一邊,專注於當下的交流。
在制訂了符合個人生活方式的數碼排毒計劃之後,你就能夠與科技建立更健康的關係。若想獲得更多的工具和動力,歡迎加入類似「AIA Vitality 健康程式」的健康計劃,以幫助你做出更明智的健康選擇。此外,你亦可以收藏這篇文章,以便下次在網絡生活中感到不知所措時隨時查看。
睡眠不足怎麼辦?在本期「AIA Voices」中,中國知名心理治療師 Kate Yan 分享了改善睡眠習慣的小技巧。
「AIA Voices」是友邦保險推出的思想領袖平台,旨在向亞洲各地的受眾傳播思想領袖和專家在生命、健康與保健等方面的獨到見解。平台致力激勵和啟發大眾改善生活習慣,邁向健康人生,為亞洲社區各界提供互聯互通、密切協作和相互學習的機會。平台亦進一步推動「AIA One Billion」計劃,協助友邦達成在2030年或之前推動十億人實踐「健康、長久、好生活」的目標。
參考資料:
Convergence. 2020. 數碼排毒:媒體抵制與真實性承諾.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9 日查閱]
Business & Information System. 2022. 數碼排毒.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9 日查閱]
Mobile Media & Communication. 2022. 數碼排毒:智能手機時代的有效解決方案?系統文獻綜述.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9 日查閱]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2022. 社交媒體使用者對數碼排毒應用程式的看法──將個性特徵納入考量.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10 日查閱]
Heliyon. 2022. 在新冠大流行期間,青少年中數碼失憶症、軀體症狀和睡眠障礙的患病率.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10 日查閱]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2022. 藍光對年輕人睡眠、表現和健康的影響:系統綜述.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10 日查閱]
BMC Public Health. 2019. 螢幕前的久坐行為與抑鬱症之間的關係:系統綜述與綜合分析.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11 日查閱]
Frontiers in Pediatrics. 2021. 中國青少年的體育活動、螢幕前的久坐行為與體質:橫斷面研究.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3 年 1 月 11 日查閱]
N & Journals, Electronic. 2018. 青少年社交媒體使用與自尊之間的關係研究.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2 年 12 月 20 日查閱]
Social Media + Society. 2020. Instagram 的使用、社交攀比和自尊對社交焦慮的影響:一項新加坡調研. [網路資料] 來源: [於 2022 年 12 月 20 日查閱]